一名40岁男性医护人员因罹患罕见的「内淋巴囊血管压迫综合症」,近年来饱受耳鸣和眩晕所扰。每当精神压力大或值班熬夜后,他的右耳就会出现与心跳同步的「咚咚」声,伴随剧烈眩晕,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品质。

他描述道,就像坐车在山路上,车辆不停过弯一样,之后几天,总觉得地面不平、步伐轻飘飘,转头或点头时经常感觉眼前景物在旋转。

1735182294447595

图一: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内淋巴囊紧邻前下小脑动脉。

他到台湾耳鸣眩晕权威、高雄元景耳鼻喉科神经科诊所就医,经医师陈建志详细检查后发现,该名医护人员的症状源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。核磁共振检查显示,他的右侧颅骨内的内淋巴囊紧贴前下小脑动脉,形成特殊的解剖结构,导致反复发作的耳鸣和眩晕症状,确诊为「内淋巴囊血管压迫综合征」。

1735182318627833

图二:示意图说明内淋巴囊血管压迫综合征引起眩晕和耳鸣的机制。

陈建志称,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是前下小脑动脉在跨越听神经后,经过小脑半球两侧,正好紧邻从颞骨出来的内淋巴囊。当内耳发生炎症或充血时,耳蜗分泌出大量内淋巴液,因来不及被内淋巴囊吸收,导致囊体积增大,压迫前下小脑动脉。

这种情况就像一根绳子压在鼓起的气球上。虽然两者之间隔着脑膜,但动脉的搏动会通过内淋巴囊和内淋巴管传递至内耳,诱发耳鸣和眩晕。频繁的震动也会导致橄榄囊的耳石脱落并沉积于某条半规管内,患者在改变头部姿势时会引发天旋地转的眩晕。

1735182343121648

图三:医生正在通过耳石复位术治疗患者的眩晕症。

治疗这种病,最重要的是找到内耳病变的根本原因,进行针对性治疗或预防。否则,在病症发作时只能通过口服药物缓解,包括止眩止吐药、利尿剂(间接减少内淋巴囊水肿)或β受体调节剂(减弱动脉搏动)。如果出现姿态性眩晕,还需依赖耳石复位术将移位的耳石复位到橄榄囊内。

陈建志并提醒,前下小脑动脉过度扭曲并撞击脑干或听神经,也可能引发阵发性眩晕和耳鸣,这被称为「神经血管压迫性前庭耳蜗阵发综合征」。其治疗以抗癫痫药物或神经传导调节剂为主。出现类似症状时,应尽快就医明确诊断,以免延误治疗。